现代认知《内经》以“人与天地相参,与日月相应”认识指导“摄生”。这里的“天地”与“日月”主要是指“环境”。当时已宏观认识到人类的生存,健康、疾病与环境关系密切。现《预防医学》从宏观和微观二方面认识到: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空间。人类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、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。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要条件,而环境(质量下降)又能危害人体健康,发生疾病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。如生活环境,空气中气象诸要素:气温、气湿、气流、气压、太阳辐射以及空气离子等能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,成为为致病因素(中医称外因,六气,外感六淫)。社会环境,是人类在生活、生产和社交活动中相互间形成的社会关系,如风俗习惯、人群的交往等。人的精神活动,意识思维、思想感情来源于社会社会实践。“精神因素,情绪刺激”可以引起呼吸、循环、消化系统和内分泌腺等一系列变化及代谢改变,以至影响人体健康。提出“环境卫生”、“精神卫生”预防措施,保住人体身心健康,预防控制疾病。因此,中医学应继承发扬《内经》“治未病”理论与“摄生”法则,创新出现代的“中医预防(医)学”与“中医保健(医)学”。为人类健康事业再作贡献。 中医将治未病作为奠定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,倡导惜生命,重养生,防患于未然。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时限和提高生活质量。 一、心理保健: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养心,即调节情志,保持良好心态。心理保健已成为21世纪的健康主题,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重要保障,“心身疾病”已成为21世纪人类健康之大敌。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物欲化倾向、冷漠化倾向、粗俗化倾向、躁动化倾向。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,互为因果。所以,中医治未病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发展潜力。 二、饮食保健:合理的膳食结构是保健的关键。《素问·脏器法时论》中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气”的观点,堪称中华民族饮食和营养的纲要。《养生录》中谈到养生“六宜”,食宜早些、食宜暖些、食宜少些、食宜淡些、食宜缓些、食宜软些。中国保健食品的特点和优势是传统的中医药学、养生学与现代食品科学、营养学密切结合,既有几千年的丰富经验、系统理论,又有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及研制方法的优势互补,使保健食品种类繁多、内容丰富、安全有效,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。 三、运动保健:运动保健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。三国时的华佗,根据中华传统文化所说的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的理论,创造了“五禽戏”模仿五种动物的姿态,促进体魄的强壮。《内经》云:“久视伤血,久卧伤气,久坐伤肉,久立伤骨,久行伤筋”。提示应当劳逸结合、锻炼适度,才能气血调畅、疏郁散结、脏腑得养、阴阳互守。适当的运动能使周身的血液畅流不息,不致瘀滞;能改善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,保证脏器细胞正常活动;促进人体新陈代谢,使人体保持旺盛的活力,是预防疾病,消除疲劳,恢复体力,获得健康长寿的要素。中国的养生保健体系是关于人体运动保健思想、理论及方法的体系,认为运动保健应讲求性命双修、形神俱养和心身并育。未来理想的运动保健模式将以个人分散的运动健身活动为主,根据自我身心的特点,自觉自由地进行运动锻炼。运动保健的原则是协调统一,形神兼练;量力而行,循序渐进;持之以恒,坚持不懈。比较适宜于健身的运动项目有太极拳、气功、散步、慢跑等。 四、药物保健:历代医家对药物养生保健有很多记载。《本草纲目》中记载有养生作用的药物共约160种。后世医家分别制成膏、丹、丸、散等剂型,遵循中医理论进行君、臣、佐、使的配伍,适宜于长期进行养生保健。传统保健药物如六味地黄丸、四君子汤、肾气丸、逍遥丸、归脾丸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保健佳品,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欢迎。我们可以凭借丰富的中药材资源,开发出能够改善亚健康状态、提高人体免疫力、抗疲劳及抗衰老的保健药品;可以根据现有的复方研究成果,如补肾填精方、益肾健脾方、脑力智宝方、葆春方等,以及古方如十全大补方、八珍汤、小建中汤、地黄饮子等进行再开发;也可以借鉴一些保健单味药的研究成果如银杏、白芍、月见草等,进一步开发研究。开发保健药品还可以在改变保健品剂型上下工夫,将保健药品制成简便易携带、方便易保存的中药制剂如胶囊、丸剂、膏剂、颗粒剂等,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。 五、住宅保健:中华文化典籍中有“鸡初鸣、洒扫堂庭”等教导。到后世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明确说:“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,要内外整洁。”后汉张让传所载,灵帝三年,毕岚创造翻车、渴鸟。就像现在的人造喷泉和洒水车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人类居住健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居住者和社会舆论的关注,住宅规划设计的不健康因素,导致居住环境受到污染、人际关系冷漠,装修病、空调病蔓延。应该围绕居住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相关问题,使人们以居住与健康的新价值观重新审视我们的住宅。从住宅保健角度分析,具有保健作用的住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:住宅建筑的地理形势、住宅建筑的自然方位、住宅环境的水土质量、住宅环境的气流状况等。我们应当顺应住宅保健的发展趋势,防止由于住宅而引发健康问题的情况。 折叠编辑本段三个层次中医“治未病”理论主要包括“未病先防、既病防变、愈后防复”三大主题。 一、未病先防,治在未病之先。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,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。中医以“正气内存,邪不可干”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,一方面提出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”和“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的养生之道。另一方面要求人们“顺应天时,天人合一”,积极消除致病因素,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,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。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“预防为主”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。它包含着调养精神、体格锻炼、合理饮食、适时养生、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。 二、既病防变,治在发病之初。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,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。一般来说,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,由轻变重,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,因此,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、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,做到早期诊断,有效治疗,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。 三、除邪务尽,使病愈防复。所谓“愈后防复”,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,要注意预防复发,时刻掌握健康的“主动权”。一般病人初愈后,大多虚弱,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,做到除邪务尽。针对患者气血衰少,津液亏虚,脾肾不足,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,采取综合措施,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,达到邪尽病愈,病不复发的目的。 折叠编辑本段内涵与范畴治未病主要指预先采取措施,防止疾病的发生、发展、传变、复发。治未病也不是时髦的语言文字和单纯的临床实践。临床运用更需要理论指导,建立未病治疗学科体系,让中医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,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动力所在。 1.无病先防 ①无病自调,重在养生强体、养生卸病。调理重在修身养性,一是调节人体生物钟与自然界的谐调统一性,按自然界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的规律,保养人体阳气,与天地共阴阳,适应自然界变化而不病;二是调节人体心理状态与社会发展状态的谐调统一性,按和谐顺畅的目标,保养人体气机,与社会发展共节奏,适应社会变化而不病。 ②因病而防,重在有针对性的预防。一是预防接种,我国始于明代的用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,是世界医学免疫法的先驱,奠定了因病而防的思想基础和扩充了中医治未病的方法。以此扩展因病而防,不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预防疾病的传染和流行都任重道远。二是消除环境致病隐患。三是防衰老性疾病。生物的衰老是必然,机体老化易引发老年病。尤其是衰老性疾病引起和加速的原因多与日常生活习惯密切相关,针对其引起的因素加以防范尤其重要。 2.既病防变 ①有病早治(亚健康、亚临床调理),是防在疾病未加重之时; ②先安未病之脏(临床并发症),是防在疾病未演变之时; ③病后止遗(临床后遗症); ④防疾病复发(临床发作性疾病)。 折叠编辑本段基本原则1.定期体检,见微知著结合国家劳动保险制度,建立突出中医特色的体质辨识中心或体检站,组织广大人民群众定期体检,“辨病”与“辨体”相结合。开发“体检-预防-保健-诊断-治疗-体检-康复”为一体的环式治未病保健诊疗链,建立完善的体检资料数据库,动态观察和规范管理,定期开展随访和健康教育。定期体检内容不但包括身体疾病、心理疾病、中医体质类型和亚健康状态,及时发现“疾病微征”或“隐态”,且利于早期逆转,恢复健康。通过体检,及早发现并防止疾病传变。 2.重视先兆截断逆转先兆症状是疾病早期发现、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的关键,如对中风的潜证“无者求之”的早期治疗,如出现肢体麻木、沉滞者为脉络阻滞,予活血通络之丹参、红花、川芎、赤芍、鸡血藤,若见眩晕则予平 肝熄风之钩藤、天麻、石决明、菊花等,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,治中风于未发之时。对一些反复发作,发病有规律的疑难痼疾,如现代医学中的免疫性、过敏性及内分泌、神经系统或者一些病因尚未明了的疾病,运用中医治未病方法,注意缓解期的扶正固本,结合情绪调摄、体育锻炼,疗效确切。研究表明,将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干预组和对照组,中药干预组具有延缓患者糖耐量降低发展到糖尿病,从而进一步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及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,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及延长其生命。 3.安其未病防其所传未病,指尚未患病的肮脏或部位,与“已病”和“成病”相对而言。如,糖尿病,其特征是持续高血糖,其病理基础是胰岛细胞功能损伤,若血糖控制不良,久之则引起心、脑、肾、眼等脏器的损伤和病变。因此,对糖尿病,则在十分重视早期治疗的达标和胰岛功能的修复的同时,选用中药重点养阴,活血通络中药目前,脂肪肝的检出率日益增多,部分脂肪肝患者可发展为肝纤维化,甚至肝硬化,可以认为脂肪肝不断发展是肝纤维化的前期病变,如能在早期及时治疗,可以阻止其进一步发展,甚至使共逆转,因此其治疗日益受到重视。 4.掌握规律先时而治对于有明显季节性的疾病,常可先时而治,预防为主,往往能事半功倍,如哮喘病,往往秋冬常发,在夏季就积极预防,即所谓中医学的“冬病夏治”,疗效确切。对流感,过敏性鼻炎等春季多发病,则通过建议患者增强体质,适当锻炼,积极预防,采取了“春病冬防”的原则。 5.三因制宜,各司法度三因制宜,就是因人﹑因地﹑因时制宜。人有老幼、男女、胖瘦以及九种体质分别,地有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之分,时有一年四季之分,这些不同特点,决定了治未病时的“同中存异”、“异中存同”的必然性。因此,治未病工作的开展,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。 折叠编辑本段可行性治未病思想首现于《黄帝内经》,这种未雨绸缪、防微杜渐的预防思想在后世一直有深远的影响,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。 1.未病治疗学的理论基础早已根深蒂固孕育在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之中。唐代医家孙思邈把疾病分为:未病、欲病、已病,并指出要“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。”字里行间蕴涵着对“无事之前”的养生防病及欲病早调的观点。“不治已病治未病”的思维方式已经确立。其先安未病之脏和有病早治的既病防变思想,充实和丰富了治未病思路的内涵,构成了中医治疗未病学科体系的理论框架。 2.治未病是中华民族文化。治未病一词,学术渊源可追溯到春秋乃至周代的多种文献。如《周易》云:“水在火上,既济。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。”《国语.楚语》曰:“夫谁无疾眚?能者早除之……为之关藩篱而远备闲之,犹恐其至也。是之为日惕。若召而近之,死无日矣。”强调了早期治疗,防止传变的重要性。 3.临床实践证明,防患未然的思路有积极指导意义。张仲景《金匮要略.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》指出:“始萌可救,脓成则死。”大承气汤“急下之”其旨并非独治痞满燥实,而是从整体出发,防止阳盛伤阴。又如清代医家叶天士在《温热论》斑疹治疗中强调,对肾水素亏,病虽未及下焦,但在处方时,甘寒之中加入咸寒之品“务先安未受邪之地,恐其陷入易耳。” 4.医学观念转变。医学模式正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“生物-心理-社会-环境”医学模式。疾病谱的改变、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、药源性疾病、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发流行性、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,中医更凸显优势。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,使得医疗费用日趋高涨,为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,各国的医疗保健策略逐渐从以疾病为主导向以健康为主导转变,我国也提出了从“治疗疾病”向“预防疾病”重点转变的“前移战略”,这种健康维护理念的变化与中医治未病的主导思想息息相关。 5.政策支持:吴仪在2007年全国中医卫生工作会上的讲话,充分肯定了“上工治未病”的重要性。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临床运用的能力,也应该成为中医发展的着力点。 折叠编辑本段必要性1.目前医学科学在世界水平上不能解决的问题,科技发展,环境污染,对人类造成的健康损害越来越显现,SARS、艾滋、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,预防更比治疗重要,单纯的修补医学已经是很不适应今后的医学发展,治疗和防护两手抓才是上策。 2.随现代社会节奏加快,亚健康人群增多,“欲病”成为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。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转变,为中医治未病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。 3.治未病所体现的医学学术优势,有利于中医学优势发挥,应当是中医学发展的着力点。 折叠编辑本段现实意义1.为国民的健康护航 作为健康杀手的多数慢性病,都可以通过“治未病”的种种措施来预防;而对于传染病,通过打断传染必须的三个环节中任何一个环节,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,指导人们远离疾病。 心脑血管病、恶性肿瘤、呼吸系统病、营养过剩的代谢紊乱等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,这类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。《中医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与目标》一书提出了“辨证施保”,研究形成有效提高生存质量的养生、保健体系,明显降低疾病的发病率来延年益寿,这是21世纪中医现代化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之一。中医“治未病”,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、防病思想,以适应自然变化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来治未病的基本原则,可以从功能的、整体的变化来把握生命,未病先防,有病早治,已病防变,病后调护。总之,“治未病”是人类保健养生,防治疾病的最高境界。“治未病”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,可以发挥重要作用。 2.降低医疗费用 “看病难,看病贵”一直是国民非常关心的问题,怎样防止医疗费用日趋高涨,减少医疗保健费用的巨大投资呢?国家采取了这样的策略:逐渐从以治疗疾病为主导向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主导转变,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坚持“预防为主”。而中医的防治原则始终贯穿着“治未病”的思想,要求医者在准(辨证准)、精(用药精)、廉(价格低廉)、便(使用方便)上做文章。所以,将中医“治未病”的特色和优势加以发扬,在人们未病之前采取应对措施而不是病后用药,将会给民众带来更多的健康利益,也将节省更多的医疗费用。“九五”期间,卫生部曾做过的一个课题,研究社区防治和预防投资效益比,得出的研究结论是:一块钱的预防,可以节省医疗费八块五毛钱。 3.中医的特色与优势所在 中医学“以人为本”、“天人相应”、“形神统一”的健康观念以及“治未病”的主导思想和养生保健方法能够更好地适应这种健康需求的转变。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“生物-心理-社会”医学模式转变,疾病谱的改变、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、药源性疾病、医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,以及新发流行性、传染性疾病的不断出现,中医更凸显优势。 4.中西医学对话和交流的平台 当前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转变为“生物-心理-社会”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,这样一来,把影响人的健康的诸要素均纳入其范畴,从全方位、多视角、立体化进行医学研究,这和中医重视整体,强调“治未病”,就可以互补相成了。“治未病”作为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,作为中医药学奉献给人类的先进和超前的思维,其实质就是“人人享有健康”。中医学在医学模式、理论特点和诊疗方法上,对疾病的防治都具有明显的优势。老百姓在这一点上都有所体会,比如人们常说“中医治本”、“中医治病去根”、“中医讲究调理”就是对中医诊治优势的认同。 |